古語拾遺讀書筆記
前言
這篇筆記文是基於日本神社檢定古語拾遺篇所做的部分筆記,筆者盡可能的讓內容正確,但可能會有錯誤的地方,如有發現錯誤的地方可以 Email bee@yakumo.tw 指點。
授權:
祝大家考試順利。
書本購買處
關於古語拾遺
- 作者:齋部廣成。
- 成書於 西元 807 年 (大同兩年)
- 在平成天皇的命令下寫這本書。大約是平安時代的初期。
- 書名的意思:拾取古代傳承中遺留下來的東西。
- 特色:擁有「記紀」沒有的內容。
當時將都城遷至平安京原因為:中央集權體制逐漸疲軟
- 平城天皇也試圖整備律令制的細則「氏」
- 而此書也正是這時誕生的,因為被認為「氏」的參考資料而提交
關於作者
- 具體生卒年不詳,推測奈良時代~平安時代初期。
- 根據間接推測他應該生於神龜五年( 728 年)
- 根據 日本書紀 中提到他的地位為「從五位下」
- 可能是對平城天皇的大嘗祭有功
作者寫這本書的動機:記錄「口語」傳承的傳說與故事
- 如果不記錄未來會失傳
- 在本書的序文中用了中國的典故
- 盤古開天
- 夏蟲不可語冰
- 犬馬之戀 因此作者對於漢學文化有一定的了解
背景歷史簡介
第一代 神武天皇
事跡:
建立橿原宮
當時命天富命:帆負、彥狹伐林建造。
- 天富命叫齋部(忌部)造神寶。
櫛明玉命後裔 » 御祈玉 » 玉作祖神
手置帆負命後裔造矛和竿
建造神籬 神籬是早期祭祀的設施 祭拜:
- 高皇產靈
- 神產靈
- 魂留產靈
- 足產靈
- 大宮賣神
- 事代主神
- 御膳神
- 坐摩 (地基神)
主要由神祇官負責以及御巫
- 御巫主要是女性神職, 23 座神明事奉者
- 國土神:由 生嶋巫 負責
- 地基神:由 坐摩巫 負責
那時候宮中的倉儲由 「齋藏」 負責,也就是齋部氏管理。
- 神物放齋藏。
- 宮物放在 「大藏」
第十代 崇神天皇
事跡:
- 建立瑞坦宮(位於磯城)
- 認為把「神體」放在宮內是對神明不敬
- 製作了鏡子和劍(複製品),然後放在 大和國笠縫邑的神籬
- 最後設立了天社、國社、神地、神戶
第十一代 垂仁天皇
事跡:
- 建立玉城宮(位於卷向)
- 命令倭姬命祭拜天照大神
- 在五十鈴川處建立神社:伊勢神宮
- 建立齋宮
- 首次獻弓、箭、刀來拜神。
- 確定了神地與神戶的制度。
- 新羅國(現韓國)王子,帶來海檜槍,最後祭於出石神社
第十二代 景行天皇
事跡:
- 建設日代宮(位於纏向)
- 命令日本武尊攻打東國的蝦夷
- 倭姬命把三神器之一的「草薙劍」給日本武尊
- 返回途中與宮[]媛結婚
- 之後日本武尊登上伊吹山不幸喪命
- 最後草薙劍就放置於熱田神宮
神功皇后的時代
事跡:
- 稚櫻宮(位於碧余)
- 為十四代仲哀天皇的皇后
- 進攻韓國
- 受到住吉三神的托宣協助戰鬥
- 底筒男命
- 中筒男命
- 表筒男命
- 受到住吉三神的托宣協助戰鬥
十五代 應神天皇的時代
事跡:
- 建設豐明宮(位於輕嶋)
- 百濟國王派了王仁 » 河內文首的祖先
- 河內文首的祖先
- 又稱西文氏
- 阿知使主
- 又稱東文氏
十七代 履中天皇的時代
事跡:
- 稚櫻宮(位於碧余) (與神功皇后同個宮殿)
- 命令 齋部管理神寶、祭具
- 命令 阿知使主和王仁負責出納
二十一代 雄略天皇的時代
事跡:
- 建設朝倉宮(長谷)
- 命令 秦酒公宮中服務受重用
- 被任命為首領
- 造了許多品質好的布
- 最後天皇授予 うずまき 的名號
- 命令 蘇我麻智管理三藏
- 齋藏
- 內藏
- 大藏
三十三代 推古天皇時代
事蹟:
- 建設小治田宮
- 制定冠位十二階
- 此時的齋部已經有點免強維持其職務了
三十六代 孝德天皇的時代
事蹟:
- 建設長柄豐前宮(難波)
- 命令 小花下諱部首作斯為祠官頭
- 夏、冬兩季御卜儀式
- 聖德太子攝政
- 蘇我馬子掌權
- 律令制改革中 中大兄皇子
天武天皇的時代 又稱 大海人皇子
事蹟:
- 建設淨御原宮
- 八色姓制度
- 真人
- 朝臣
- 宿禰
- 忌寸
- 道師
- 臣
- 連
- 稻置
東西文氏可能在這個時期在大祓儀式獻上太刀
大寶年間(701年)
生出大寶律令
近江令 -> 飛鳥淨御原令 -> 大寶律令 -> 養老律令
名詞重點:
- 皇天 天照與光皇產靈神
- 寶基 皇統
- 班幣 分配幣帛
作者認為遺留之事
遺留之事(一)
天智天皇時代草薙劍被偷後來有找回。
作者認為:熱田神宮在祈年祭中接受幣帛但是無法得到月次祭或新嘗祭的幣帛。
遺留之事(二)
作者感慨在他的時代分配幣帛時先行諸神而伊勢神宮在後面,他引用了中國的典故來強調天照皇大神的至高地位。
wip
遺留之事(三)
作者感慨「猿女」與「齋部」在天岩戶事件中有功,然而卻只有「中臣氏」擔任伊勢神宮的神職。
遺留之事(四)
作者年代建造伊勢神宮的神殿時(含悠紀殿與主基殿)齋部未參與
遺留之事(五)
大約在 770~780 間中臣常唐擅自改了祝詞的語句
含悠紀殿與主基殿齋部未參與建設的問題
遺留之事(六)
原本中臣與齋部無上下之分,但是經歷 645 大化革新後全力開始集中在中臣 (擔任齋宮的主神司),延歷年間初期齋部官未降至八位
遺留之事(七)
大宰府的主神司(九州),由中臣氏獨佔。
遺留之事(八+九)
各地的大社的神職中,任命了中臣氏,並排除斎部。
宮中的鎮魂祭儀式源自天鈿女命(後代猿女君)。因此,可是在八神殿執行神事時卻選其他氏族的女性擔任巫女。
遺留之事(十)
負責整備祭祀的工作氏族逐漸單一化
- 例如:鏡作、質作、神服氏族
作者認為這樣下去其他氏族會滅亡
遺留之事(十一)
天平勝寶九年,左弁官指示
「今後,伊勢神宮的奉幣使應專由中臣氏擔任,不得派遣其他姓氏的人」。 雖然這項指示未被實施,但作為前例已記錄在官廳中,且未被刪除。
御歲神
故事的脈絡
- 大地主神(土地神)給人們牛肉
- 御歲神的孩子對牛肉吐口水
- 可能是覺得吃牛肉不潔
- 御歲神作祟讓作物受到蟲害
- 大地主神用占卜得到了原因
- 大地主神叫人民獻上白豬、白馬、白雞
- 希望御歲神停止作祟
這就是祈年祭獻上白豬、白馬、白雞的原因
片巫和肱巫
片巫用鳥占卜
肱巫用米來進行,後世推測可能是透過粥的量「粥占」或透過灶台中灰量來判斷占卜的結果
此書背景的脈絡
律令制
律令制傳入日本後,設置了例如:神祇官、神祇令、法律等等。
之前的「氏族」系統為政治社會的基石
例如:
- 可能當時豪族稱為「氏」
- 職務、地名為「名」
由於氏族系譜非常的受重視,允恭天皇四年九月命令進行盟神探湯儀式
此儀式為用滾水然後手去鍋子內碰,如果沒有燙傷則代表沒有偽造系譜。
天武天皇制定了八色性,律令制成立後,賦予不依照氏族出身的正五位,這導致了姓氏開始失去意義
神祇令規定:
- 中臣氏負責念祝詞 (天神壽詞)
- 忌部提供神璽、鏡子、劍
- 由九名忌部負責幣帛
由「延喜式」、「貞觀」儀式、延喜式祝詞(第八卷祝詞),大多數都由中臣式唸
例外:大殿祭、御門祭由忌部唸
忌部其實等於齋部。會改名的原因是「忌」字有包含「葬儀」的意思,但其實在古代「忌」字包括但不限於「葬儀」的意思。還有一個姓氏:土師也改成菅原
中臣式與忌部的論爭
大約的脈絡:
- 到了平安時代,與中臣式相比忌部的地位越來越低
- 忌部對於「神宮」奉必使者被中臣式獨佔提出了抗議
- 忌部的主張:奉碧瑜神前並祈願是忌部本來的工作
- 中臣的主張:忌部是做幣帛而不是唸祝詞的
最後於大同元年 806 年 8 月 10 日朝廷做出了判決
- 判決結果對於忌部有利,依據是日本書紀天岩戶故事中,兩個氏族的祖先「共同」祈禱
- 最終朝廷在奉幣方面選擇了平等
從這邊可以看出那時代的人非常重視「神話」並認為是個「事實」
風土記
和銅六年( 713 年) ,各地風土記開始撰寫,但是目前完整留傳下來的只有:
- 出雲
- 常陸
- 播磨
- 肥前
- 豐後
- 其他則是透過間接引用的方式來得知。
- 風土記的特色有記載記紀中未見的故事(當地傳說等等)。
「氏文」的時代(奈良時代末期~平安初期)
類似 古語拾遺 的書叫做「氏文」,但是各個「氏文」都有若干個錯誤,如果不修正錯誤,最終「正確」的歷史會不見。
代表性的氏文有:
- 高橋氏文
- 延歷儀式帳
- 住吉大社神代記
- 新撰龜相記
- 秦氏本系帳
新撰姓氏錄
時代:弘仁六年(815年)
作者:萬多親王為首
主要區域:
- 出城國
- 大和國
- 攝津國
- 河內國
- 河泉國
總共 1182 氏分成了
- 神別 神的後代 中央齋部被記載為右京神別
- 皇別 天皇和皇子子孫後代
- 諸番 渡來人子孫後代( 327 氏)
記載目的:記錄祖先的祖譜、改姓的原因,由於當時許多人偽造自己的氏,因此本書目的要解決此問題。
成書階段:淳仁天皇(761年) 氏族志 未完成
桓武天皇 799 年 命令氏族提出 本系帳 ==> 新撰姓氏錄 的基底
最後 新撰姓氏錄 完成但現存版本非完整本
高橋氏文
本書沒有完整流傳下來,主要記錄了「高橋」、「安曇」兩氏族的糾紛
- 最後近世後期的國學者伴信友考證才讓人廣為人知
本書以高橋氏的立場上奏給朝廷
高橋氏語安曇氏都是擔任宮內的烹調業務==> 內膳司
爭論原因:因為座位高低發生了爭論。
延歷儀式帳
此書為伊勢神宮內宮 皇太神宮儀式帳 和外宮 止由氣宮儀式帳 各一卷的總稱
這兩本書是「神道五部書」的部分
時代:延曆二十年( 804 年)
- 內容:傳承了氏族與神社的東西
- 此外書本記載了
- 內宮:荒本田氏
- 外宮:度會氏
如何侍奉並以「傳承」的方式來說明。
- 止由氣宮儀式帳 記錄了雄略天皇從丹波國遷座的故事。
這本書可算是兩氏的「氏文」。
住吉大社神代記
關於此書成立的時代。當時在學界引起了爭論,但最終這本書可能成立於延曆八年(789年)
- 書本主要以 日本書記 為基底,先記錄前面的神話然後記載了仲哀天皇、神功皇后的活躍。
- 津宇氏的傳承=»住吉大社的由來
新撰龜相記
成書時代:天長七年(830年)
卜部氏的傳承也就是吉田家。在中世~近世在神道界影響重大。
此書紀載了「祓」和「卜兆」的起源,以及卜部與這些事務的關聯。
- 關於「鎮火祭」「大祓」的起源==>此書的主張特別
- 主張卜部氏座為「 龜卜之家 」可追朔到神代。
秦氏本系帳
這邊的秦氏非渡來人
- 本書也是間接流傳,沒有完整版本
- 僅在 本朝月令 中被引用
- 秦氏侍奉松尾大社==> 中部大神與上賀茂是氏有關係
先代舊事本記
- 完成時約九世記
- 由聖德太子與蘇我馬子編寫
- 記錄了從「神代」到推古天皇的時代
由於這本書以 日本書紀 作為基底但加入了獨有的傳承也記載了物部氏的傳承
- 可能是該氏族編寫的。
但在九世記時物部氏已經不是掌管祭祀的氏族了。
這本書即使部分內容為假的,但因為其獨特的傳承內容作為「氏文」(聖德太子與蘇我碼子的部份)
補充「藥子之變」
起因:退位的天城天皇對於退位之後的政治不滿
經過:返回奈良的都城重新掌權
最後:新任天皇出兵,平城天皇出家
在弘仁十一年( 820 年),弘仁氏被制定了,其包含了「神祇氏」的式典
裡面記錄了與太政官並立的神祇官的行政
而祝詞在現存唯一的式典 延喜式 的第八卷被收錄
到了此時古待氏族僅有「神代」的地位已經沒用了。
除此之外從中臣氏分出去的藤原氏(北家)掌握了權力的核心,傳統的豪族失去了地位
- 在平安時代中「格」和「式」共編了三次=>三代格式
- 弘仁格式:由嵯峨天皇下令撰寫
- 下一任天皇實施
- 貞觀格式
- 延喜格式(又稱延喜式)
古語拾遺的抄本
現存的古語拾遺主要是抄本:
卜部本
伊勢本
最大的不同處在於神代最前面
- 卜部本為鎌倉時代 嘉祿二年( 1226 )由卜部 兼直抄寫的「嘉祿本」
- 為最古老的版本
- 伊勢本為元弘四年( 1334 )由亮順抄寫的亮順本
在此同時還有名為「熙允本」和「無式本」
注意事項:這些抄本都有些不同的地方。
古語拾遺被引用的例子
- 先代舊事本記 該書約九世記末「時日奏御卜事」
- 本朝月令
- 神祇官刊文 (天曆三年 949 年)「鎮魂祭的條目」
- 長寬勘文 (長寬元年 1163 年)
總結:在古代考政神事由來時 古語拾遺 常被引用
中世時期
- 鎌倉時代 本朝書籍目錄 該書被歸類在「神事」的編目
- 「亮順本」版本的抄本被稱為「伊勢本系」
引用在
- 度會家行 類聚神祇本原
- 北畠親房 元元集
作為伊勢神道的書籍
卜部也就是後來的吉田家,作為神祇官逐漸提升地位。
在平安時代後期被稱為「日本紀之家」=> 神祇「大副」
- 結論 古語拾遺 在中世蓓定位為「神書」
近世時期
垂家神道與 古語拾遺
在江戶時代學者對於這本書的研究更加深入
「垂家神道」雖然他們比較重視 日本書紀 但可能也認為 古語拾遺 是補充的書;隨著印刷術發展 古語拾遺 出現了印刷本。
- 垂家神道派的出版事業發達
元祿九年( 1696 )大伴重堅出版了該書又稱為四宮版
- 因為他們使得 古語拾遺 廣為人知
進入 18 世紀候延續垂家神道對於 古語拾遺 的關注
本來吉田神道推崇 古事記、日本書紀、先代舊事本記 這三本書被稱為「三部書」,但經由考證之後出現了以下的學說。
先代舊事本記 其實不是聖德太子與蘇我碼子編寫 ==> 偽書說
- 提出者
- 多田義俊
- 伊勢貞丈
古語拾遺 的地位大幅提升
質疑 古語拾遺 的人與本居宣長等人後續的評價
在安永二年( 1773 ) 日下部勝寫了名為 疑齋 的書
- 主要批評 古語拾遺 的「愁訴狀」是作者為了正當化自身立場而扭曲事實。
- 列出了 15 條批判點
而提出反駁的是本居宣長
- 雖然他並未完全肯定 古語拾遺
- 他認為 疑齋 的論述也有些道理
進一步評價
- 國學家平田篤胤在他寫的書中敘述了很多關於 古語拾遺 的解說
- 肯定了該書。
除此之外篤胤把作者定為「學神」
- 廣成
- 思金神
- 天神(菅原道真)
祭拜的方法寫在 玉だすき 中
- 本居宣長的子弟池邊真榛於安政二年( 1855 ) 寫了 古語拾遺新註
- 此書為近世研究最佳的書,該書對於 古語拾遺 提出了極高的評價
明治時代
- 明治初年,政府極重視國學因此成立了「大學」
- 明治三年( 1870 年)渡邊重石丸在京都講授此書
雖然如此以國學作為基幹的大學計畫失敗了
但是在大教宣布運動 古語拾遺仍作為「教導職」繼續教授。
而在神道事務局生徒寮、皇點講究所乃至神職考試都把古語拾遺列為重要書本。